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复习备考 > 专业课备考 > 初试经验 > 正文

2018复旦大学在职跨考431金专考研初试+复试经验分享

作者:鸿知上海名校考研网 来源:fduky.com 浏览:1800 次 发布时间:2018/4/27

QQ:3007473869(陈老师)    微信号:kaoyan618(墨墨学姐)


【上海名校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由于侥幸被录取,从没有打算洋洋洒洒的写一个经验贴,但是自己也曾是许多学长学姐的经验贴的受益者,再者一些经历略有特殊,思索再三,还是决定把自己准备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那些有需要的朋友。


简单自我介绍,本科毕业于东北某工科学校,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有过一年多工作经验,算是一边工作一边考研,报考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总分393,政治62,英语76,数学135,专业课(431金融学综合)120。过了复旦的校线没有过经济学院的院线,然后调剂进入了数学科学学院金融专业硕士的复试,复试结束,被数院研究生招生小组的老师推荐去了复旦大学医学院BiomedicalEngineering(医疗信息平台建模方向)。我个人的复试调剂经历,估计开创了431的调剂先河。393不算高分,主要是由于工作原因,复习时间仓促较短,80%的精力都花在了专业课和数学上,英语和政治没有来得及认真准备,最后能考这个分,被录取,实属幸运。

 

本文将按照故事篇,学习篇(重点:专业课和数学),复试调剂篇、后记资料分享展开,讲诉这9个月来的点点滴滴,希望能给阅读本文的朋友启发和收获。


在开始进入正文之前,先声明一点,经验主义是主观性极强,甲之蜜饯,乙之砒霜。希望各位在面对洋洋洒洒的经验帖包括本文时,不可全信,不可不信,在阅读之后能够结合个人条件进行规划。

 

想来会关注这篇帖子的人,多半应该是正在奋战在2018年考研路上的怀着殷切希望的伙伴,如果想直入主题,看干货,可以直接略过故事篇。


故事篇

322号递交完材料,老师口头告知“你被录取了”,考研算是告一段落。没有一丝激动,因为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完成了这一轮挑战,就立即进入下一轮任务的循环当中。你回头认真回想前20几年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余生也会这样一重重责任或者说任务push你前进、度过。


大半年前,从浦东搬到复旦附近租了房子,一开始合租的两个室友也是考431的,到十月份的时候,17年刚毕业比我小一岁的骚充在备考过程找到了真爱,回南京准备结婚去了,他的口头禅:找到一份真爱是500万分之一,比考上复旦难多了;一个比我稍大的老哥拿着30W去自主创业去了。他们都是极好小伙伴,就像我安慰没有考上的小伙伴那样,没有考上,完全不影响你人生的精彩程度。后面到10月,我把一个一起复习的研友拉来和我一起住。他去年考了407,复试表现不是特别理想,被拒绝了。今年二战,他的水平是极高的,我一直是跟着他的节奏来,我能这么幸运,他有一半功劳。


和许多二战三站的研友一样,9月份从哈尔滨出差回来,每天晚上徘徊在光华楼,五教之间。在面试结束那天晚上,我和在一个教室备考的两个研友,从全家买了几罐啤酒,晚上12点在复旦光华楼前草坪上躺着的,看着天上的星星,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以小伙伴们,感到迷茫时就看看天空,那时你就会明白,天地苍茫、众生一粟。既乃沧海一粟,又何必自困自难过。


以前每次路过光华楼,我总是怀着敬畏甚至有点卑微的感情,觉得这是别人的学校,我还没有资格拥有它,所以那时手机里只存了一张光华楼的照片,并不敢再多看一眼,我怕万一迷上了这里却依旧无缘时离开的背影。而现在,我第一次感觉离它如此之近,第一次竟然对这里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归属感,第一次相信命中注定。(这段引自某帅)


实现梦想往往是一个艰苦的坚持的过程,而不是一步到位,立竿见影。那些成就卓越的人,几乎都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毅力。在毕业的两年的时间里,我慢慢养成了左手吃饭的习惯,现在左手比右手用筷子更灵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当你用着左手夹菜很别扭的时候,当你用左手夹不起你想吃的东西的时候,暗示自己,这就是你当下的处境,你想得到你想要的,还需要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管理一只足球队,冠军永远属于最有实力的队伍,而实力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在你没有做出成绩之前,全世界都不会在乎你的自尊。

毕业快两年了,走了不少弯路,从秦皇岛辞职,到和小伙伴一起创业,再来上海工作,自由坚定地生活,没有荒废光阴,也绝不后悔。

仅以此文来深刻怀念我们共同奋斗,共同隐忍,共同享受,共同消磨过的神话般的日子。


学习篇

学习基础

1、数学:本科阶段学习过工科数学分析(上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由于本科时候学校对于基础学习抓得很紧,基础相对较扎实。

2、专业课:属于三跨考生,本科毕业之后就没有从事建筑相关的工作,但是在学校的时候看过一些经济学、金融学的书,考过基金、证劵、期货从业资格证,再者在私募工作的时候,对一些热点问题有一定关注,所以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性学习,对于考研初试其实帮助甚微。

3、英语:6级刚刚飘过的水平,词汇差,语法也是凭感觉,吃高中的老本,上了大学就是随意学习的状态。但是平时工作会看一些英文的邮件,阅读水平也就很一般,口语带着一口重庆味,准备复试的时候,经过和室友的一段时间训练,还是有点小进步。

4、政治:这个我相信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了,和本科阶段的学习毫无关系,政治核心的那些理论基本不会变,但是每年都会结合一年当中的时事政治出50%分值以上的题,特别是简单题,基本都是和当年的时政大事有关系。

小总结:每个人的基础和时间,包括精神品质都不尽相似,首先要彻底的分析自己,尽量认清自己。讲点题外话,其实很多伙伴都没有办法认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所长所短。下面的个人观点可能会伤害到一部分人,我在复旦的通宵自习室看书过程中慢慢认识了一些考了45年的同学,如果是由于发挥失常,坚持下去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由于自己确确实实身上有短板,比如数学就是怎么都学不好,考了四五年,没有一次上过130,我建议就别再继续考了,人生很美好,青春也短暂,不仅仅是只有考研这一件事,很多辅导机构会大肆宣扬“上复旦就是走上人生巅峰的观点”,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断然不可取,考上或者考不上复旦,可能会影响你一段时间,但是完全不影响你的人生精彩程度。


前期准备

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能够很清晰的感觉到,没有经过系统的金融学学习,工作当中的总是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比如:最基本的货币政策目标,那四个目标总是说不全,而且还容易把一些不是的错误答案(金融稳定)误以为是货币政策目标。这些常识性错误对于工作和学习都是致命性的,当你在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你前面的分析再精彩再漂亮都是被一票否决的。包括在考研初试和复试当中犯这样的常识性错误也是不可原谅的,再比如:我的一个室友,在17年的经院复试当中,老师问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通过打广告是否有效,当时我的室友没有第一反应答出来,老师降低问题难度,问:完全竞争市场是什么?这是微观经济学当中,很基本的概念,你要是这个回答不出来,大概率是不能通过复试的。


176月决定考研之后,我就开始收集教材和经验贴,制作计划,我的常用办法就是,在百度里面搜索:复旦大学金融431专硕考研,然后把前面几页的网页内容全部复制粘贴到一个word上,慢慢斟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对往年的报录比和录取分数,录取人数有了一定详细了解之后,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基本分数:专业课:120,数学:140,政治:65,英语:80.总分405


这里有几个注意点需要说一下:

1、很多刚接触考复旦431的同学,看经验贴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你考上没有考上,成王败寇的心理特别严重,你没有考上,有什么资格写经验贴,其实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帖子就是那些差一点的同学的反思,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选拔性考试,优中选优,他们犯过的错误,大多数人都会犯,只有克服了他们犯的一些错误,你才有机会成为top100,其实在我收集资料过程中,我就和一位考上的学长细聊过,反而和5-617年考了390-400分的同学以及一位过了初试,复试被刷的同学(也是我后来租房子的室友)细聊,他们在准备二战过程中,都会剖析自己到底那些地方没有做好,那些做得好,这才是一些精华之所在。很多考上的学长学姐考上之后在写经验贴的时候,他们分析自己的角度和没有考上的同学分析失败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和一场足球赛在复盘一样,胜负已经知晓,胜者会找自己做得好的地方,而败者会找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考上的学姐和学长在初试准备过程当中,在他们看来理所用当的需要很认真做好环节方,估计会一概而过,而读者恰恰容易忽略。


2、关于计划。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应该是灵活的、可以及时调整但是又不能过度调整的、执行起来有弹性的计划。类比Dota,前期打野收线,积累金钱;中期主动游走gank,扩大优势,滚雪球;后期坚定参团,决胜塔下。在考前必须制定好整个复习阶段的战略安排和战术安排。战略安排就是全阶段的整体规划,包括学习用书及材料、每本书掌握程度,生活安排,心态调整,目标分数等等。战术安排就是在战略安排框架下对于每一个子阶段的具体安排,例如前期每本书大约花多久完成,安排在每天的什么时间学习。所有计划都应该灵活调整,决不能教条地执行,如果确实低估了任务难度无法按时完成,就要延长时间,如果提前完成就要尽快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考研是一个克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过程,因此前期的信息搜集以及持续对于考研动态的关注至关重要。对于一些刚了解考研的同学,由于我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备考,在我看来很常识性的东西,可能我会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细讲,所以会一笔带过。总之我始终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己动手去尽可能地搜集并且整合、梳理相关信息的过程至关重要。对于考研这件事情的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把控的缺失也许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复习过程的节奏和有效性。


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有:

1)学校官网。这是最基础的渠道,比如: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官网。

2)经验贴。考研经验贴包含着大量过来人总结的干货,可以窥探别人的经历。

3QQ群,微信群,一搜一大把,不过很多都是辅导机构的宣传群,谨慎选择。

4)辅导班。其实如果大家去了解2012年之前的考研的话,不管是基础课还是公共课,高分数比例都不会像现在这么高,这是考研市场越来越成熟。鉴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辅导班便应运而生了。关于辅导班,个人觉得对于跨考的小伙伴作用还是不小,但是绝不等同于要想考上必须报班,现在市面上的辅导班价格动辄上万,对于没有工作过的小伙伴是笔较大的支出,所以我这里就不做过多评价,涉及利益输送,我自己有报过辅导班,如果确实想了解辅导班的同学,可以私聊。


4、初始阶段只看分数。是完全的应试教育,极其功利,面对如此功利的考试,在备考阶段必须功利。很多身边的研友今年分数是370-390分,没有考好的均是数学和专业课,他们英语政治都相对较高。比较特殊的是一个好友考了408,政治只有59,实在痛心可惜。所以想考上名校,各科都不能忽视,只是有所侧重不同。政治英语只有100分,区分度低,边际收益低;而数学和专业课满分150,确很容易拉开差距。因此个人认为的复习时各科重要性应为“数学=专业课>政治=英语”。


四、各科所需的资料以及建议的学习计划


1、政治:

我自己政治考的实在不好,侥幸过线,我当时只看了一遍精讲精练,就开始做真题、模拟卷,所以整个准备过程,相当粗糙。这里主要说一些我的反思,做得不好的地方,网上有很多政治高分的帖子,可以参考。对于政治复习的内容不做过多解读,视频课老师的解读比我们好一万倍,另外特别后期12月之后,会有很多辅导机构的押题密训班,价格还挺昂贵的,个人认为主要是跟着那几个名师走就行,关注一下他们的微博。


政治的主要复习资料:肖秀荣整套用书,参考书(肖秀荣精讲精练)、肖秀荣系列各种工具书(内容提要、考点预测背诵版)、风中劲草、肖1000题、肖84以及市面上所有的模拟题。


虽然买了很多参考书,但是很多都没有用上,特别是后期时间很紧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看,只能选择性放弃。幸好政治过线了,不然像我那个政治59的朋友,真的,那种心情,任何人换一个角度都可以想象,所以再次提醒,一定要重视政治。这个重视首先是心态上的重视,其次才是合理的时间精力投入。


政治的复习主要分为两条线:主观题和客观题。


客观题是:17*2多选,和16道单选*1。一共是50分,如果客观题能拿35分以上,基本就是平均水平以上。前期所有的看书都是为客观题做准备,简答题需要到差不多12月才开始准备。我是10月国庆节的时候才是开始的看的政治,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很晚了,我的室友,已经把政治大纲那本红书翻烂了,对,就是翻烂了的状态,我当时真的是很紧张,有点无从下手感觉,开始的时候,找了一些视频来看,我发现看视频的时间太长,而且我自己不是很喜欢听课的模式,效率十分低下。我就尝试自己看书,先看的是近代史那一部分,完全是当着读历史的状态在看,相对轻松。个人认为较难的是毛中特,里面很多会议,而且还有一些政治专业用语,比如: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是倡议不是战略。这些基本的搭配不能搞错。


如果让我回头来重新规划,个人认为:

19月中旬到10月底-基础强化阶段;每天1.5小时,如果习惯听网课,可以看一些政治名师的视频,把考试大纲上的内容,认认真真的过一遍。然后这个时候就必须把近7年的真题选择题部分过一遍,不管正确率,主要是了解出题的难度和深度,还要风格,为下一阶段的复习作准备,这个过程至关重要,我前面说过初试是应试教育,你要按照出题老师的风格来备考,真题是你和出题老师交流的唯一渠道。

211月初-12月上旬-提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复习错题、总结和记忆政治学科的大框架为主,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上一阶段,你肯定有很多错题,这个时候可以拿出来再刷一次。在整理自己的体系和思路的时候,可以多看看那些名师出的资料,比如肖秀荣的知识提要。

11月下旬的时候,肖八就出来了,还有什么任八,很多模拟卷,这个时候,你就是通过大量的做选择题,反复练习,大概就是10几分钟到20分钟一套,主观题就看一下哲学那部分就好。其实选择题做多了你会发现,知识点,常考的点就那么多。

312月中-考前,冲刺阶段。接近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各大名师和机构的预测题开始井喷,这个阶段可以大量刷题,刷选择题的推荐的模拟题有肖四、任四、蒋五、米三。其实时间充裕的话做的越多越好。大题的话建议背的是肖四,而且到了后期会有人整理出肖四的主观题背诵版,可以打印出来方便背诵。将五、米三可能也会有背诵版,可以多背背。

总结:要摒弃那种“政治就是背一背”的想法,在思想上提高重视,在时间和精力上合理投入。


2、英语:

资料:恋恋有词(单词)一遍,张剑黄皮书(英语一和英语二真题)两遍。

由于复习时间有限,我投入英语的时间真的是不多。7月和8月我在哈尔滨出差,那个时候,完全是放弃英语,一点没有看。等到9月份回上海,才开始背英语单词,一边背单词,一边刷真题。在一个星期内,我就把英语二的真题做了一遍,客观题基本上就是错10分以内,我觉得这个分数离我的目标80分还可以,我就不是很着急啦,还是硬着头皮把单词背了一遍,我开始的时候尝试看朱伟的恋恋有词单词讲解视频。但是还是和政治视频一样,觉得看视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看了一天就果断放弃了。9月和10月我的重心都是在专业课和数学上,基本上就是在吃饭的时候,背背单词,吃完饭,看一篇真题的阅读。然后就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了12月份。

到了12月份,各种作文模版书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准备作文啦,其实考研的作文是有迹可循的。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需要表达什么都是固定的,比如大作文第一段是三句描述性的语句,第二段是一句套话,三句论点;最后一段是总结。

我没有背模版,我就是把过去五年的真题作文拿来重新写了一遍。这个写一遍不是说看着真题答案抄一遍就OK啦,我自己是会先确定一些骨架:比如开头的几个词,第二段那些连词、副词,最后一段的开头结尾的词。把这些词确定好了之后,就开始在这些词的基础上去写往年的真题,最后修改,争取达到最好。这样一遍下来,其实作文不用背,你自己都能背下来了。因为作文里面的词都是你自己写出来的,再修改斟酌过,记忆起来特别容易。可能有同学会想,每年的真题不尽一样,有必要再写吗?我觉得是相当有必要的,万变不离其宗,写其他的模拟预测作文,基本不可能猜中真题,所以真题才是最好的资料。

总结:英语网上高分的帖子太多,可以参考他们的经历。


3、数学(135

资料:《工科数学分析(上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本教材都是我本科学校自己出版的)、《张宇高数18讲》,《线性代数9讲》,《张宇真题解析》,《概率论9讲》、《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660题》《张宇8套卷》《张宇4套卷》《合工大20162017最后五套卷》《李永乐6+2》等其他卷子。


数学应该是我花的时间最多的一门课,从6月份开始准备考研考试,最先看的就是数学,但是那个时候效率并不高,晚上在复旦的6教,看着总是想打瞌睡。我先看了一遍本科时候的教材,慢慢回忆以前的重要知识点,还有书上的一些基本定理证明,然后拿几个课后的习题证明练习一下。到622号,基本算是把三本教材完整看完了一遍。然后就是去哈尔滨出差,在哈尔滨白天都是要忙工作,一直要到晚上7点才有时间休息一下,其实晚上有的时候也得忙到9点半。那个时候其实特别着急,我就和一起复习的一个上财的小姐姐交流,她一直鼓励我。但是数学复习是需要时间和状态的,确实是复习不进去,所以那两个月算是废掉的两个月。直到92号回到上海,花了大概2天调整状态。第一天去和足球队的队友踢了一天的球,然后回来睡了大概有12个小时。


基础强化阶段:91-1014

9月算是进入真正的复习,状态好的有点过头,特别有激情,早上六点起来看书,七点吃了早饭去自习,到晚上11点半回房间,洗漱完了还能坚持看一两个小时的书到将近一点,但这种高强度的状态你可以想象根本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大概到国庆节前夕就有些懈怠了,白天有时候会比较困,我就意识到这样不行,开始调整。

9月里,我主要把张宇的36讲,过了一遍,课后习题全部做了。地毯式360度不留死角。基本上第一遍做的时候的错题,我会把它全部标记出来。自己感觉这个月是我后期能得高分的关键。张宇的36讲全套教材,相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来说,是相对较难的,里面的很多定理的证明都是一笔带过,如果你一上来不知道所云的去通过背诵定理,然后开始习题,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做36讲,总得来说很虐心,但是我自己感觉收获颇丰。

我没有做张宇配套的1000题,感觉题量太多实在是做不完,我选择的是660题,经典题库,因为我看到一起复习的二战的朋友包括我的室友都是用的是这本书,所以我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660题。


中期提高阶段:1014-1120

660题做了大概三分之二就到10月中旬啦,看到研友上午都在模拟真题了,我实在按捺不住,就果断抛弃660题,开始模拟真题。那个时候复旦的6教整修,5教很多课。就换到了上财的4教去复习,那边相对安静。我在网上买了大概有20套真题的答题纸。基本上能一上午做完两套真题,而且正确率还可以。这样就越做越上瘾,本来预定的是在11月初把真题刷完,但是提前一个星期就把真题做完了。接下来的这个星期,就一直在翻看真题里面的错题,基本上一个星期下来可以把近十年的真题给背下来,与此同时,我把《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给刷了一遍。只要基础强化阶段,线代看得很扎实,这本大概100多页的讲义很快几天就刷完了,里面的题都很基础。但是又都是常考的题型,所以一定要动笔算。

接下来就是做各种模拟题,《张宇的8套卷》《李永乐6+2》还有一些卷子,市面上的模拟卷我基本上都买了,大概基本上有40多套吧,张宇的8套卷,我的研友们觉得有点难难和怪,可能是我一直复习的时候用的张宇的36讲,所以8套卷的风格很相似,我做起来并不是那么难,基本上都能上130分。那段时间就是一直做模拟卷,整理错题,特别是那种一直反复错的题型,就不断整理成错题集。这个中间,我还在开始模拟做卷子之前联系20道左右的660题,变相的把660题进行了2刷。这个时候就差不多到了1120多号啦


后期冲刺阶段:1125-1216

我之所以把冲刺阶段放到考前一个星期,是因为那个时候,要做到将方法技巧内化,看到题目能够条件反射的想到应用什么工具进行求解,你基本上是随时都可以上考场的状态才行,知识点上是不应该存在盲区的。最后冲刺阶段,我又回归了真题,我始终坚持,真题才是我们和出题老师沟通交流的唯一渠道。我把真题又重新刷了一遍,然后把之前模拟卷和36讲上面勾画的红色错题,以及《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重新刷了一遍。


考前一个星期:

其实到这个时候,无外乎就是查缺补漏,记忆一些公式和易错点,但是每天的模拟肯定不能断,模拟保持手感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我觉得保持每天1个小时的计算是很有必要的。考试数学那天早上,620我就起来,先把20162017的大题全部算一遍,我才去三教考试的。算一遍之后整个人处于极其兴奋状态,拿到卷子之后就是一顿算。

今年的考卷前面的填空和选择相对较难,很多同学都是由于没有合理分配好时间,导致前面的填空选择耽误太多时间,做到大题的时候,心态直接奔溃。我是先直接把不会的跨过,做到那种自己会的,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再回头做死磕前面没有做出来的。


总结:

1、在我看来,考研数学特别重视计算能力,计算能力直接决定了你的分数。如果认真分析真题,你会发现其实每年的题型都是很相似的。大多数不能在规定的时候做完卷子,都是由于计算能力不够造成的。我们经常提到计算能力,到底什么是计算能力,很多小伙伴比较模糊。我举个例子,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计算能力。随便给你一个可逆四阶矩阵让你马上求它逆矩阵,或者给你一个积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能计算正确才算是计算能力好。很多同学在复习过程中,都是把答案看懂了,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自己算这一步,这个过程开始的时候是相当花时间,但是长期坚持下来,肯定会有质的改变。

2、关于模拟卷子的分数,我觉得不必太过在意,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在意,宇8或者超越400能拿到120以上,都是很有希望冲击高分140以上的,这些模拟卷子的难度都稍微比真题要难一些的,特别是有些卷子有些偏。如果心态好的同学,可以组织研友一起进行组团模拟pk,团体总是在竞争中达到最优。可能是工作过的原因,所以本人心态比较好,每次做完卷子都和我的室友分享分数,每次都觉得不错的分数,都是被我的室友碾压,他去年进过复试,数学基本上是稳得一逼。

3、数学我建议一定要买答题纸进行真实的模拟。最好是到11月之后,养成上午做数学的习惯。英语和政治,专业课也建议买模拟答题纸进行答题。

4、关于笔记,数学,我是没有做任何笔记的,但我有看到我的研友做笔记,她是一个女生,还是习惯高中那种做工整笔记,这个完全没有孰好孰坏之分,她最后数学是考了133。做笔记相对来说花时间较多,好处是框架比较清晰,但是会由于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缺乏思考,特别是很多女同学,喜欢做一本工整的笔记。

5、关于大学课本和视频。其实看大学课本和视频都是打基础,基础薄弱的同学我建议还是看一看张宇的视频,网上很多盗版视频,做一做笔记,梳理框架,把一些基本知识理解清楚。自己去看书不懂的地方,在听视频过程中,往往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只要基础关过了,在强化提高阶段,就需要大量自己动笔去计算,做练习了。

6、数学的复习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其实其他三科亦是如此,这个心中有数就是要量化学习进度,随时调整,把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的时间点和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及时检测学习成果。在阶段性的学习之后,必须通过模拟考等方法得出一个量化的评估,及时反馈,调整学习方法,激励自己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7、在备考过程中,不管是专业课和数学都容易出现,自己思考不明白的地方,遇到不懂的题目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向研友请教,二是自己反复思考。个人感觉向研友请教效率更高,耗时更短;而自我思考得出的结论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清晰。

8、最后就是关于精读还是泛读,身边的研友里面有做了很多资料但是分数却不理想的,也有只把全书和真题做三遍,分数130以上的,个人建议,泛读不如精读,在保证精读的基础,尽可能的把一些推荐的资料做到自己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的状态。


4、专业课(120

注:由于今年复旦的专业课换了题型,所以相应的备考策略需要一定的调整,特别是计算题占了60分的比重,需要提前重视。在写本环节的时候,我和三个一起备考的研友深入交流过专业课复习的方法,专业课虽然内容很多,但是是有迹可循,重点突破,得到高分。所以下面部分综合了四个臭皮匠(A131B133C128)的精华之处。


教材用书:

1、复旦大学往年指定用书:《货币银行学》胡庆康、《国际金融》姜博克、《投资学》刘红忠、《公司金融》朱叶第三版(2018官方网站出的是一个考试大纲见群资料,未指定教材,但是大多数人都是用这四本书作为基础);

2、《复旦大学431金融历年真题》小金猪版、金融联考真题(厦大聚英出版社)、《货币银行学配套习题册》《国际金融配套习题册》;

3、《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易刚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博迪部分章节、《公司金融》罗斯部分章节及课后答案、自己整理的计算习题册;

4201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还有一些我和小伙伴自己整理的热点资料;

5、某辅导机构的模拟考试卷;

(按照由上到下的重要性依次递减排列)


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40人论坛》《清华金融评论》《泽平宏观》《财经杂志》

注:网上关于431的资料很多,但是很多都是老掉牙的,反而会误导复习和耽误时间,文末会共享一些我们几个研友用过的有用的电子资料和笔记。


1、我自己的复习之路

时间安排方面,从615日开始,分为前期(615日—915日),主要用于熟悉课本和基础知识点;中期(915日—1030日),主要用于搭建框架,深度学习,记录笔记;后期(1030日—考前),主要用于大规模记忆和模拟

6月中旬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下班之后晚上去6教听过经院冯建亮老师的《货币银行学》。算是带着把货银过了一遍,由于工作的原因对于课本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只是不系统,所以选择在前期过一遍课本。至于为何选择只过宏观课本,是因为个人认为宏观课本对于框架逻辑要求更高,微观两门课程相对简单,死知识点较多,所以不必在前期做功课。然后我是把朱叶老师的《公司金融》和罗斯的《公司金融》一起结合起来看的,两本书在结合起来看的过程当中,其实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西方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完全是把你当作一个白痴在编写,层层递进,所以我建议跨考的考生,两本书结合起来看,朱叶老师的作为主干,看不懂的理解不了的就翻看罗斯那本书作为补充。如果你是跨专业,我仍然建议像很多前辈大神所推荐的那样,诸如《金融市场学》这种入门级课本,先看看,以帮助铺垫基本的金融思维、术语,时间多的话,也可以看看西方经济学之类的,但不要太深究,重点还是指定教材。


78月份在哈尔滨出差过程当中,数学完全没有看,我把《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总体叫做宏观部分,就看了专业课宏观部分。晚上下班很累,实在是看不进去书,心里是十分着急的,最后就确定了一个很老土的办法,就是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看书就特别容易打瞌睡,通过做笔记强迫自己行动起来。这两个月的时间,我一直都是在看宏观部分。看了两遍书,买了一份以前学长较好的笔记,对着学长的笔记做了一份自己的笔记。另外写笔记的时候注意排版,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日后更新和补充。如果从各种渠道获得了学长学姐的笔记,最好自己进行再加工,改造成符合自己逻辑的笔记后期进行学习。

 

关于专业课笔记的问题,个人建议如果时间来得及,最好是自己做笔记,笔记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在最开始看书的时候做的,这个笔记基本就是抄书,因为你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很难有自己的理解,也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基本也不可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书上的内容,况且书上很多东西本来就已经很精练了。这一遍笔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个人觉得真的很有用,这个过程可以很好的帮助你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和概念,但是确实时间成本是巨大的,对于一战尤其是跨专业的考生来说,个人不建议你做这种笔记,当然如果你公共课基础很好,专业课时间比较充裕,那也不是不可以。总之,根据个人情况决定就好,不必强求。第二种笔记是在书本知识基本掌握之后,大概在1011月的时间,做书本上内容的总结,也就是所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个时候要以一章甚至是一本书为单位,来总结看待这些知识点,搞清楚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时候的笔记就不是抄书了,笔记只写框架性的内容即可,具体的解释内容就不必再写了,要不然就跟第一遍的笔记一样了,也就没有意义了,这样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这些任务做完,基本已经要到11月中下旬左右了,这个时候还剩下最后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要开始总结热点和专题,把书本上不同章节甚至不同书上的相关内容总结在一起,形成专题,这就是第三遍的笔记。背书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站在一个空旷地带把教材一合脑袋一仰,然后开始呱啦呱啦背教材,个人并不赞同这种做法。教材是需要背的,毫无疑问,但绝不是对教材上的东西死记硬背,除了关键的概念和结论是需要准确描述的,其余的分析和阐述最好用自己的理解来描述,这样背起来也更有效率,考试中答题的时候也更有思路。so,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结合记忆,才是专业课取胜的王道!(笔记这段引自某学长,写得很好,我自己当时也是这样做了三轮笔记)


9月回到上海,看到研友的复习进度,特别着急。相信大家在论坛逛过的话,一定看到过论坛里流传的某些大神把专业课教材看了十多遍的神话,这事情是真的,因为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大神。一起复习的研友也就是后面一起住的室友,当时基本上已经可以把国金那本书背下来啦。但是,大家不要误解了这些经验,看多少遍,这个数字其实意义是不大的,关键看你是不是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和新的理解。看书也不是纯粹就是读书上的文字,要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思维。

9月上旬我结合刘红忠老师《投资学》和博迪的《投资学》梳理了一遍。到十一国庆节之前,算是把专业课四本书基础都过了一遍,课后的习题也有选择性的做。我这个一遍不是说书看了一遍,而是很扎实的地毯式的系统理解了一遍,差不多有点融会贯通的感觉。

1011月的时间,我就开始了第二轮笔记。整理了国金和货银笔记,参考了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易刚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没有整理公司金融和投资学笔记主要因为时间不足,所以退而求其次整理了投资学和公司理财的计算题部分的公式和习题集。

进入11月,就开始记忆和复述。此阶段每天至少默写两个章节的框架,主动回忆重要知识点,对于模糊的知识点做标注,重点复习。此外,整理所有可能考到的计算题知识点和微观的简答论述题,理解后不断记忆和练习。

总结:个人觉得就算是能熟背四本指定教材,也不一定能答好,因为很多题目不是会背就可以答对答好的。当然,知识点的熟练毫无疑问是必要的前提,如果书都没有看得很熟,那么什么技巧和理解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是否需要死记硬背因人而异。个人认为记忆绝对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如果对于最基础的知识点没有条件反射性的答案,而是在考场上临场发挥,时间不足,答案也缺少章法。


我和一个二战的研友交流,他自己反思17考研专业课分数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疏于记忆,画好框架之后并没有主动默写框架并回忆课本知识点,而是对照着框架一遍遍的复习教材,没有任何记忆过程。

对于跨考生,初学者一定要注重对框架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中不仅要总结整理框架,更重要的是从框架再回归到每个知识点,正所谓“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专业课学习建议前期先进行零碎知识点理解学习,之后搭建逻辑框架;后期通过框架逻辑主动回忆零碎知识点。

我个人在准备专业课过程当中,把专业课分为了三大板块,宏观部分、微观部分、计算题部分。


文字题的练习必不可少。基本所有的经验贴都提到文字题的练习,无论是简答还是论述题,必须在上考场之前有过充分的练习,布局谋篇和斟词酌句的功夫提前练好,上考场才能从容不迫。个人建议文字主观题的练习既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大概在你把四本书的框架,以及框架下的知识点有个80%-90%熟悉度的时候,开始文字题练习为好。太早练习,由于对课本不是很熟悉,这样既浪费时间,训练效果也不好。最晚不超过12月初。


关于计算题,今年开始,计算题是三道大题,分值是60分,错一道就是20分,是相当划不来的,所以一定要提前高度重视。四本书上能出计算的部分其实知识点不超过15个,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总结归纳,个个击破。当时我们一起的四个研友是结合《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朱叶和罗斯版本《投资学》刘和博迪版本,每个人一部分,总结了一份计算习题册以及公式大全。后面考完下来,我们四个就心照不宣的表示这个过程太值得啦,之所以我们能专业课分这么高,计算题基本都是全对。计算题就是多练,说实话计算题题源不算太好找,自己总结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后期等不忙的时候,我会把当时我们打印的计算习题册扫描出来,共享到群里。


关于各教材和资料的学习方法和使用心得。

关于《货币银行学》,胡庆康老师编写的货币银行学很多经验贴说他啰嗦拖沓,其实本人觉得主要是排版问题。相比之下,易纲老师的货币银行学排版出色,逻辑清晰,但是很久都没有改版,不少知识点较为老旧。米老师的货币金融学内容相对简单,推荐一战尤其跨考的同学阅读。货币银行学框架和逻辑极其重要,并且绝对不能拘泥于课本,必须补充时效性更强的知识点,例如货币政策工具,现在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大量使用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课本介绍的三板斧无论是对于金融经济的知识积累,还是对于备考而言远远不够。因此可以参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内容对知识框架进行适当补充。其中:利率决定理论需要重点看。第三章的金融市场部分,请阅读金融市场学,但金融市场学有投资学和公司金融的重合内容,那部分可以跳过不看。后面就是一些相对重要的内容: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理论、货币需求理论、通胀理论等。现在的431考试,直接问你商业银行央行的概念的题目已经很少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时候,要边学习边思考,要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想象成具有行为能力的市场主体,他们的行为会对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关于《国际金融》,是公认的经典教材,字字珠玑。薄薄的一本书涵盖了大量考点,但是对于一战的同学可能过于精练,因此推荐先读姜波克老师和杨长江老师合著的国际金融学,打好基础。国际金融这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内外均衡问题(即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核心变量是汇率,因此内容包括了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决定理论以及内外均衡理论,其中所含的各种模型描写的也很深入浅出,大家自行学习即可。第五章为姜波克老师的自创理论,纯理论性的知识相对没那么重要,不需要深入研究,但是到了后期可以加以学习并在论述题中应用起来,其对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相当好用,比如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外延型增长还是内涵型等。国金模型很多,推荐对于每个模型按照背景、提出人、假设、理论、公示图表、评价、实际应用等整理,此法适用于其他各门课的模型。国金也是一门与热点结合紧密的课程,必须在中后期与货银和热点等练习简答论述。


关于《公司金融》,2017年开始,公司金融的教材从第二版北大出版社换成了第三版紫色皮复旦大学出版社,我的研友是二战,他一直延用了黄皮那本书,我对照了一下两本书,新版的公司金融写的不错,整体结构比较清晰。用第三版教材,罗斯的公司理财对于备考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很多同学觉得公司金融章节散乱,但学久了会发现框架逻辑很明确,全书按照基本公司活动展开,辅以细碎知识点,理论题重点在资本预算、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计算重点较多不一一展开。文字题始终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为核心。相对重要的内容有资本预算、MM定理、公司治理等。但是朱叶这本书相对零基础的同学来讲还是有点难理解,因此遇到看不懂的内容的时候可以参考罗斯的《公司理财》对应的章节,外国人写的教材最好的有点就是把读者当白痴。再次强调,无论是投资学还是公司金融涉及到的很多公式,不同的教材上可能会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一般这些字母好都是英文的缩写,所以建议同学在用字母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学会用规范表达。比如:EBIATearningbeforeinterestaftertax)另外公司金融的课后题可以做一下。


关于《投资学》,很多人都觉得这本书是天书,其实刘红忠老师教材逻辑清晰,但是部分章节难度过大,很多理论的推导对于初试没有帮助。这本书第十一章是肯定不用看的,有些数理推导是不可能看懂的也不要看。另外第三章第六章等的行为金融一定要加以重视,这部分不可能让你做理论推导,但是他们是论述答题很好的一个出发点,因为一切金融市场中的不完美现象都可以用行为金融来解释!所以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答好论述题非常有用。其他的重点内容就是股票、债券、衍生品了,这部分内容好好理解其内涵和原理,并且多做计算题,衍生品部分如果看刘老师的书确实难以理解,计算题参考教材比较散乱,推荐看张亦春的《金融市场学》,股票、债券、衍生品等计算都要掌握,课后题推荐认真练习。金融市场学的金融市场功能等前几章内容也是简答论述很好的材料,推荐掌握。后面的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CAPMCMLSML、夏普比率等各种比率等内容也很重要,不仅可能考计算,也可能考论述,一定要好好掌握,看不懂就去看看金融市场学,写的也不错,多看几遍总能看懂。至于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太过于复杂,而且与货币银行学有所重合,掌握货银中的内容即可。投资学主观题内容注意各章节的课后题。


关于金融联考真题,客观题据说常有原题出现,推荐训练;主观题某些明显过时的题目可以跳过,但是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还是需要练习。


关于热点,推荐财经类APP和推荐的公众号的研报。复旦考题越来越活,很少能够见到直接使用课本知识点就能答出的题目,今年最后一道论述题: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新工具SLFMLF等货币政策创新工具,试分析这些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别。央银行推出这些货币政策创新工具的原因及对其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不关注时事热点是很难得高分的。强烈推荐阅读《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大约在11月份,在搜索资料时机缘巧合看到了《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每个季度里面会有一些专题,比如人民币汇率当中的逆周期因子,宏观审慎政策等。央行官网可以下载,每季度出一次,阅读报告首先可以让你了解国内经济状况,另外还可以模仿其表述方式,使你在答题时候的用语非常专业和官方,显得非常用经济学素养,用到答题之中增色不少,除此之外也进行了热点学习和记忆。我把2017的第三季度的货币执行报告,删减成了两页纸的核心语句,进行了背诵,一直坚持到考前。对于今年最后一道论述当中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帮助甚多。


备注提醒:

1、关于研友,我是很庆幸,有4个很靠谱,且水平很高的研友,他们都是二战。专业课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信息闭塞很难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也很难掌握到考试要求的深度和广度。所以研友之间有效的交流是一个很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后期他们给我很多鼓励,无私的把自己整理的热点和计算题共享出来,这段革命友谊很难得,itismygreathonortobeyourfriend。个人还是建议找到1-2个靠谱的研友,互相鼓励,抱成团,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你也会发现,团体的力量才是最大的,个人英雄主义有点势单力薄。

2、面对突发事件,放平心态。18考研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专业课没有指定教材,而是出了一个专业课考试大纲。很多朋友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找到原来的复习状态。另外一件事就是考试当天,专业课换了题型,去掉名词解释,换成10个选择题,三道计算,三道简答,一道论述,很多同学拿到卷子就紧张了,其实大开不必紧张,大家都是面临一样的情况,万变不离其宗。

3、把握自己的学习节奏,不受他人影响。在备考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考研就像长跑,在规定时间跑过终点线即可,具体配速因人而异,不要因为其他人多刷了几套题,多看了几遍课本,提前完成了第几轮复习就打乱自己的节奏。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4、关于放松。劳逸结合。如果复习得感到疲惫熬不住,就去放松放松吧,不要非把自己弄的苦逼兮兮的,等心情愉悦了找到状态了再回来复习,不过也记得不要太松懈了。

5、不要让各种外部因素影响你,不管是和朋友恋人的关系,还是你的学业和工作实习,一切以尽可能小的干扰为原则,要知道复旦的竞争激烈程度简直惨绝人寰,没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很难成功,千万不要让你的退路动摇你的意志和削弱你的战斗力。觉得自己动力不足了,就看看别人的经验贴,说不定你就又能量十足了。我在复习期间也确实是喝了不少鸡汤,不然撑不住。

6、有些经验、方法、信息和道理可以直接从别人那里拿来,但是有些理解和感悟是一定要靠自己的经历和不断的思考得来的,这样的东西往往才更加珍贵,哪怕明知自己需要走一些弯路去摸索,那也是值得的,而且是必需的。如果有些东西你没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完全从各处东拼西凑,那真的对你的考研前景表示深深的担忧。


复试调剂篇

 

2017年的校线是400,经济学院的线是403,而且这个分数是在经济学院扩大了招生的情况下,划定的分数线,最后进入复试的应该是200多个。今年的初试分数查询是23号,当时我还在一个没有Wi-Fi的地方忙工作,我看到微信群里有的考生通过复旦的内网已经查到分数,开始热火朝天的讨论分数的时候,既期待又紧张。第二天上午10点才能正式开始查分数,输入准考证和身份证之后,网页显示:393。认真查了一下单科分数,侥幸过线。这个分数比我预期的要低7分,初试考完之后,大略在网上对了一下答案,自己初步估计的是400分。


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群里有一些热心的同学开始统计分数,400多分的选手接二连三,看着排名从刚开始的60多一直跌到110名,只有经历过这个时间段,才知道那种从希望到绝望的煎熬。如果按照往年的招生情况,加上统计过程当中的未参与同学,我自己大致估计基本上393就是在进复试的边缘,进了复试也是分数最低的那一撮人,很大概率复试被刷掉,所以不得不构思如何把自己能改变的那一部分做好。


初试之前在看经验贴的时候,完全没有留心过复试内容,一心想的是先把初试过了再说,这样的想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初试高分才是王道。我在网上看了以往的大量的复试经验贴,也找自己认识的师兄咨询关于复试的问题。他们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你这个分数虽然很危险,但是还是得认真准备复试,争取逆袭。


当时复旦的分数线还没有出来,我就按照往年经济学院的复试内容,买了袁志刚的《西方经济学》以及复旦大学出版的陈钊、陆铭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开始看宏微观以及收集热点。中间2.15就是过年,我从外地忙完工作8号回的重庆,回去就是各种聚会,完全无心学习,基本没有怎么看书。直到年后21号才买了飞上海的机票。算是开始复习,当时就三教自习室开门啦。看到了很多去年初试的时候一起准备的熟悉面孔。大家就建了一些微信群开始共享热点资料,凡是有用的信息就共享起来。


一直到35号,复旦的校线出来,提前几天就有人在传内幕消息校线390,当时我就安慰一个一起复习的389的小伙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缴械。没想到最后确确实实就是390,我知道她肯定会二战。当时我就没有再安慰她了,我觉得她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安慰。


侥幸过校线之后,又开始担忧院线,往年都是院线比校线高3分,那393就是真的是踏着线而过,这个时候群里就有17的一位学长说某副院长在上课的时候说,今年要缩招,院线是395。这个时候就是轮到我来伤悲了。


数学科学学院和大数据学院,出校线的时候,就有同学打电话咨询院招生办,这两个学院的老师都说390就是院线,院线和校线是一致的。过了大概是一个星期,经济学院的院线出来,果不其然就是395。这个时候,前期的内幕消息经过消化,我已经有一些心理准备啦。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到数院和大数据学院问,是否接受调剂。数院的招生班的王老师特别的和蔼可亲,就是这次的交流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了后续的一些故事。当时得知的是,数院本身要招收12个名额,但是只有2个人过了390的线,会有一些调剂名额,当时仿佛抓到了一颗救命稻草。王老师叫我去准备调剂申请表、简历和本科成绩单纸质版和电子版。调剂申请表是没有官方版本,需要自己制作,很多390-394的同学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写,其实百度一下,找一个其他的调剂表格,然后做一些修改,把自己的主要信息表达给老师就好。这里需要说一下,制作简历的时候,如果没有工作过,那你就按照自己大学干的事,做的活动,学的课程等正常准备就行,如果有工作经验的,工作经验和复试内容无关的,我建议就少些或者不写,把自己当作大学应届生来写简历。因为这个叫研究生入学面试,不是工作面试,工作面试要求你阅历丰富,而研究生面试是要你focuson在一个领域做研究,所以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下午准备好了材料,就给王老师送过去了,不在上海的同学可以让别人代交或者邮寄,电子版可以发到指定邮箱。这个时候其实数院的官网还没有出调剂的官方通知,需要自己提前打电话去了解。在打电话、发邮件和到办公室面谈的时候,一定要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让他通过这些细节,认可你这个人。


当时我也去了大数据学院,大数据学院的招生办老师透露了一些信息。大数据学院招生名额好像是除去保送还剩下18个,但是过了390线的同学只有9个,应该会有一些调剂名额,具体得开会讨论。我当时问老师需要递送什么材料吗,她说不用,不过我还是按照数院需要递交的材料,给了她一份。


后面就看到大数据在研究生官网上贴出来了调剂信息,调剂名额是9个,只需要在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系统填写调剂信息就行,截止时间是3.18号。据粗略统计,报考经济学院过了校线没有过院线的390-394的人数一共是40-50人,所以大数据官网和数院的调剂通知上都有择优调剂这一条,会综合考虑本科学校和专业。数院还特别加了一条就是数学要过120才行。


数院的调剂截至时间是316号,比大数据晚两天,每个人只有一个调剂选择。最后大数据第二轮的调剂复试是15人(好像是),数学学院加上初试直接报考的两个人一共是18个人参加复试,调剂了16个人。都远远高出调剂通知里面的人。我当时就感觉复试要刷人。


我自己数学考了135,然后数院的复试挺注重数学的,那个招生办的王老师对我印象挺好的。所以我就选择了数学学院。16号下午晚些时间就出了参加数院复试的名单18人和复试时间20号上午。


在这之前我的复试准备都是按照经济学院的要求来准备的,经济学院的复试和数院的复试还是很有区别的,数院是不考宏微观的,所以前面看了这么久的宏微观和热点是用不上了。中间知道自己上经院无望之后,又着手准备了一些大数据学院的复试,张宗新老师的《量化金融学》。网上关于数院复试的经验贴少之又少,能获得的信息也是很少一部分,这也是我想着重表达这一部分的原因。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我自己的体会:当你想把一件事干好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帮你。我联系上了数院的一个17学长,他简单说了一些去年他自己的复试过程和复试的内容。数院主要是考一些数学,对于专业课的考察其实较少,主要是问一些投资学的东西,因为数院的老师都是做数学研究,做量化的,侧重点不在宏观,当然也可能提到一些很火的热点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穿透视监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但是这部分很少,18个复试里面的同学就两个人好像问到了,其他大部分人都是数学题。


20号上午,我们来到光华楼的18楼的数学科学学院的办公室,门上贴着复试名单和提前分好的分组名单。一共分为两组,每组9个人。复试开始时间是8458点左右,我们差不多都到了18楼外面的电梯口,然后有老师指引我们去一个教室坐着填写一些表格和递交身份证复印件和学信网的学历证明。


然后看见陆续复试教授走进教室,我们被指引到隔壁的休息间排队等待。8:45准时开始,两组同时开始复试,有人叫第一个进去复试的同学名字,通过大家的复试经验分享,复试的教授没有提前准备题库,完全是临场随机问的问题。


第一个考生进去参加复试,英文复试和专业课复试是在一场的,大概20多分钟,就出来了,然后我们后面的就上去问同学,他被问到了些什么,同学们都很好,毫无保留的说了,“1、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为什么是实数,2、穿透式监管对宏观金融的影响?”当时旁边有个老师提醒不让讨论,先复试的同学就编辑了题目发到微信群里。


我是第一组第8个,到我复试的时候,都已经快12点了,教授们已经在教室里面开始吃外卖了,但是复试还在继续,我进去之后,先鞠了一躬,复试的地方是一个教室,前面是黑板,整个过程我是站在讲台前面的,一共是5个老师,但是有四个老师都坐在教室的后面吃饭,前面有一个教授看我进来了,就问我名字,然后用中文说,做一个自我介绍吧,两分钟以内,我就按照先前准备好的声情并茂的算是背了一遍,我看老师们都低着头,教室有点大,我就故意提高了一点音量,有个女老师抬头看了我一下,就又低头继续吃饭。然后自我介绍完了,前面那个教授也没有问问题,就说这个金融专业硕士的学费是16.8w知道吧,我说知道,他问你能承受吗,我说我自己和同学做了一些项目,基本能够cover,然后老师就问我为什么跨专业,我说我本科学了一门课叫《工程技术经济学》,里面用NPV法则来比较项目的优劣,以及实物期权,让我对金融学很感兴趣。然后老师就问我还有什么方法比较,我把指数法、回收期法、内涵收益率法的基本概念都说了一遍,然后把优缺点都全部讲述了,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题目,一个项目初试投资100w,一年后,有50%的机率亏损为90万,有50%的机率成为120万,存在银行为110万,问我选择哪个项目。我当时按照正常的无风险收益算了一下,当时有点紧张就算错了,然后得出的结果是两个项目的收益率是一样的,我说这两个项目是一样,然后老师就反问了我几次一样吗,我当时就有点懵逼了,完全思维错乱了。我说和这个和实际投资人的风险偏好有关系,风险偏好强者选择前者,风险偏好保守者偏好后者。这真的是言多必失,老师就问我,怎么衡量风险偏好。我记得投资学当中,好像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抛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看行为人如何选择来衡量风险偏好。然后老师还是反问的语气,是这样吗?我说是按照冯诺伊曼的期望效用理论,然后老师还是一句是这样吗。我当时真的就是一脸懵逼。老师看我实在答不出来。就说下一个吧,他问数学你那一部分学得好一点,我想了一下说概率论吧,这个估计是2018年我没有经过大脑的一个回答,导致了后面的惨不忍睹。老师问,你说一下统计量的定义吧,这个就是支支吾吾的说了一些,举了例子,说统计量当中不能有未知数,继续追问极限统计量是什么,这真的是第一次听说,我说老师不知道,第一次听过,老师说不可能,你们考试大纲里面肯定有,我说老师我下去好好补上这块知识。接下来老师就是问大数定律,先是写出大数定律,我说有三个大数定律,全部写了,在那做很紧张的状态下,连极限符号都忘了加。老师继续反问我,是这样吗,我就在黑板上改。老师继续追问,怎么证明的,我说是按照切比雪夫不等式推导出来的,然后老师叫我推导一遍,我就按照切比雪夫不等式推导了一遍,然后老师又说,是这样吗,他每次一说这个,我心里开始第一次有点虚,由于工作的原因,心比较大,后面就很淡定,我知道老师这是压力面,我就在那里推导。老师看时间差不多了,他就说可以啦,你出去吧,我就放下粉笔,再鞠躬了一下,就出去啦。


出来在楼梯里面碰到了那个王老师,她问我面试怎么样,我说自己面试得不好,有几个问题都没有答出来,王老师说明天出结果,到时候再说,先快去吃饭。


然后下午五点多的时候,我想快下班了,成绩肯定都出来了,我就给王老师打电话问我成绩,王老师就叫我现在去办公室一趟找她,她给我说医学院那边一个教授的项目,特别适合你的背景,你有兴趣吗,要不你明天先去面试一下吧,在回去的路上就收到一电话,是个女老师,说话特别温柔,她问我是+++吧,我说是的,她自己介绍是复旦基础医学院的招生老师,王老师推荐我去的。叫我明天准备好5份简历,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B栋面试。稍后会把具体信息发到短信上,我当时还没有反应过来,老师就说能来参加吗。我马上反应,能来参加。


金融专硕的复试的轨迹差不多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就是第二天去基础医学院那边的面试,那边有笔试和面试,62,也是相当残酷且有趣,最后侥幸被录取。估计看文章的都是考431的,这段对你们估计就是故事啦,时间关系,暂时先写到这里。有想了解的,可以单独私信问我。


总结:

1、今年经院390-394的那一段的同学真的很不容易。你要说他们水平比395-405的水平差很多,我不赞同,比380-389的水平高很多,我也赞同,我觉得考试这个东西,真的需要一定的运气在里面的。Iamlucky,这是我时常挂在嘴边的,所以写这篇文章也算是积攒人品。

2、数院的复试,由于参加复试的人少,且每年的复试,都是老师随机临场发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外面能查询到消息少之又少。所以在准备复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老师面试的风格。老师的主观性很强,他并不在于你答题正确与否,而是考察你的整体素质,是否匹配得上复旦,以及数学学院。你的抗压能力以及专注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3、当然复试的题目要是能够很好的答出来肯定是很好的,但是据今年参加复试的同学的反馈,老师的题都是层层递进的,不可能把所有的题答出来。我私信了所有参加复试的同学,找他们要了复试的题目,进行了综合整理,如果以后参加数院的复试,可以私信找我。

4、复试面试其实将是你以后人生所有面试当中最简单的面试,但是也是最重要的面试。

 

后记

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没有写到,一时也写不完,无法面面俱到,后期再补充吧。在整个过程中,得到过很多朋友的帮助,你们的好,我心里的小本本都记着,谢谢你们。“当你真的想把一件事做好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帮助你的。”这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要是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交流,我的经历经验如对你有帮助十分欣慰,如果能一路同行则更加荣幸。

个人微信号:ForDoubleG(加微信时,请备注19考研),我把4个研友备考过程中,有质量的资料、真题和笔记都共享到QQ群文件:611368705,自行下载。

仅以此文来深刻怀念我们共同奋斗,共同隐忍,共同享受,共同消磨过的神话般的日子。


  

==========分割线==========

2025上海名校考研学长学姐1对1高分辅导,仅198/课时,微信号:kaoyan618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9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618(微信号)